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建设成效卓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总结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实践逻辑,10月12日,“新中国七十周年文化发展的逻辑”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文学文化发展的成就和规律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提出,全面回顾和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和成就,认真研究和总结党在文化建设中艰辛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认为,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无疑与我国日益繁荣发展的文化建设分不开。文学及文化研究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表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哲学,哲学不仅是哲学系的哲学,还应当引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理论。
新中国70年文学发展的内部结构,是文化发展逻辑在文学上的一个表达。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提出,虽然中国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提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确立了文化和人民大众的主旨,构建了中国精神,构建了一个精神自立、文化自强、话语自觉的中国,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围绕中心任务提出了文化纲领、文化发展目标、文化政策,以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
文化发展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惠林表示,传统与现代、国际与国内、城市与乡村、虚拟与现实,正在构成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基本结构。传统文化市场向现代文化市场转移,中国文化市场向全球文化市场开放,城乡文化市场融合发展,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市场交相呼应,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逻辑和政策规律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两者的矛盾运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构成了70年来中国文化政策的特性。
70年来中国审美形态经历了嬗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建疆表示,从审美形态范畴的嬗变路径来看,社会发展轨迹与文艺发展轨迹都有重合交叉,表现为社会形态与审美形态之间的正相关。这种嬗变的内因还在于自调节审美机制的形成。在非自觉的无意识状态中,大众形成了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这些趣味和取向不断更新,并不只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也有主观选择和诉求。而恰恰是这种主观选择和诉求,生成了新的审美形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认为,文学研究和文化发展往往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是在思想解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40年来,研究所的奋进历程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学术转型,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在文学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智库研究两个维度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该会议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2019)学术年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之一,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