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珠江奔涌。站在600米高的广州塔俯瞰,寸土寸金的新中轴线上,文化地标建筑“众星拱月”,在珠江两岸灿然生辉。城市的功能在此聚集,便利市民生活与工作的日常;文化的魅力在此彰显,成为广州面向世界的窗口与会客厅。
当下,以优质场馆建设为载体,广州持续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血脉、走进市民心中,365天不落幕的公共文化供给,让优质普惠的文化服务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诗与远方”触手可及。随着广州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广州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俯瞰广州
图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城与馆
文化新地标次第“绽放”
繁华城央,在广州最繁华的珠江新城片区,广州粤剧院新址圆满落成,即将与市民游客见面。“相较旧址而言,新址最大的变化是硬件设施上的跨越式提升。传统粤剧服饰‘凤冠霞帔’‘水袖流苏’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规划及建筑设计,唤起人们对粤剧艺术的共鸣。”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花利红介绍。
据介绍,富有科技感的粤剧院新址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内设一个1200座的大剧场与一个500座的小剧场。建设中还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以达到最佳声光效果,建成多功能剧场。
广州粤剧院新址效果图
图源:广州粤剧院
“建设广州粤剧院新址,一直是粤剧宗师红线女生前的牵挂。新址不仅仅是一个剧院,而且是振兴粤剧的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花利红说。花利红表示,过去,广州缺乏集演出、培训、传承和对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粤剧平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广州粤剧院新址,将成为广州繁荣粤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我们将立足新址,加强重大艺术活动和精品剧目展演的引进力度,为群众呈现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选项,将广州粤剧院新址打造成以广府戏剧曲艺为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综合体。”她透露,进驻新址后,广州粤剧院将结合广州粤剧院新址开幕演出季,策划举办系列惠民文艺展演活动,持续扩大粤剧惠民的覆盖面。
夜幕降临,海珠湖畔,异木棉树下,一片具有岭南风味的古建筑群亮起灯光,惊艳了城市……庭院与建筑共生,园中有园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即将成为广州新中轴线上又一城市名片。一座又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在珠江两岸生长绽放。
全国最大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图源:文明广州、广州市文化馆
场馆是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载体。在广州,凤凰山麓、流溪河畔,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落成,构筑中华版本的传世殿堂;南汉二陵博物馆建成开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项目稳步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立项建设被载入蓝图……如今,广州已织就一张更新、更密、更惠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点缀在城市各个角落,成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载体。
城与轴
文化魅力沿着黄金轴带生长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卡雷拉斯的音乐会。”几年以前,一位乐迷在广州大剧院留言区发出这样由衷的感叹。12年来,被誉为城市客厅“留声机”的广州大剧院,将城央艺术演出的舞台联通海内外,让无数市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优质演出,收获了无数赞誉。
广州大剧院
图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0年,广州大剧院建成。这座被评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十大最杰出建筑之一”的剧院,开启了广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面向世界的演艺平台。从开业至2021年12月,先后有1400多个中外艺术院团和3.2万多名艺术家在此登台,为500多万观众带来了3000多场精彩的演出和2100多场艺术活动。
本土文化“走出去”,全球文化资源引进来,这里成为文化对外交往的窗口之一。多年来,大剧院联合世界一流剧院团队制作并上演了19部国内外经典歌剧;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等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在此上演;广东歌舞剧院舞剧《沙湾往事》、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等作品首演于此。
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第二少年宫在内的四大公共建筑随城市建设发展,在新中轴线上拔地而起。直至今日,新中轴线还在不断生长。这条黄金轴带,将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串联着广州最宝贵的地段,承载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荟萃与活力多彩的都市创新文化。
广州图书馆
图源:广州图书馆官方微博
把广州的核心空间交给市民,是城市规划的初心。处于广州新中轴线两侧的公共文化设施,向世界展示着广州的文化活力,也代表着广州城市建设者的决心。“广州大剧院与城市共生、共长。城市给了我们一流的建筑设计、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环境。对广州来说,剧院是这座城市的演艺高地、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中心和对外交流窗口。我们将坚持扎根本土,弘扬岭南文化,持续唱响广州声音。”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说。
“在过去,由于硬件限制,大剧院建设之前,广州还没有一家大型综合性的专业剧场。”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回忆说。如今,一座又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崛起,广州文化设施不断升级的足迹,让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因看到世界级的演出而感慨:“不辞长作岭南人”。
城与人
家门口“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衡量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是看图书馆、美术馆的体量或规模,而是它们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以及公众获取服务的便利程度。日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完成2022年度“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项目”评选。42处形态多样、边界开放、内涵丰富的空间,让人们在多样体验中充实闲暇时光,分享创意灵感,让城市在更多的交流和共享中增进着温度。
广州美术馆新馆
图源:广州艺术博物院
在广州,许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都是“模式创新者”。逵园艺术馆是广州最早的以保育和活化文物建筑,展示推广当代艺术和大众艺术的文化机构,率先以文物建筑保育为载体,以文化艺术推广为方式进行文保建筑的活化利用和激活文化产业创新。
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升级的过程,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进一步延伸的契机。广辉广彩传承和人才实践基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广辉,创办的集“广彩非遗工作室+人才培养基地+广彩展厅+非遗技艺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如今,他带着非遗广彩走进社区、街道、学校、企业,为社会提供公共美学服务,还把市民群众和游客请过来,亲手烧制属于自己的原创广彩作品。
广辉广彩传承和人才实践基地
图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广州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可以看书,可以上课,可以办展览、看演出……它们成了无门槛的公共空间,成了市民客厅的延伸。据了解,目前,广州“图书馆之城”目标基本实现,建成556个公共图书馆与网点,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初步形成。
从“图书馆之城”走向“阅读之城”,更多人参与阅读、享受阅读,从而进一步爱上阅读、主动阅读。全民阅读带来全民素质的提高,而场馆服务也进一步从场馆走出,走近人们身边。
花城里·陌上花开坐落于越秀公园东秀湖畔,是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的代表。“不仅满足游客的公共文化的服务空间,也满足我们公园的‘一园一品一特色’的需求。”广州市越秀公园业务部部长孟越说,近年来,越秀公园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引进一些更有文化性、实用性和体验性的项目。
花城里·陌上花开
图源:广州市越秀公园
位于珠江公园的“湾区书屋”,也是广州在文化惠民、文化交流方面新的探索。今年,湾区书屋推出了众多面向市民群众的文艺惠民精品活动,并邀请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名家积极参与。
“湾区书屋的活动,一直都是‘群星云集’。著名小说家、编剧也曾到访湾区书屋,与广州作者和读者分享创作体验。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们齐聚一堂,与市民们分享对艺术和艺术产业的心得体会。”珠江公园党支部书记卢广雄说。见微知城美。文化传承,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羊城大地。
◆本文信息来源于《南方日报》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
研究院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为使命,广泛集聚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打造“平台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创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顶层设计、评估督导、资源导入和项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智库机构,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业界好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