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草原资源大国,现有可利用的天然草地3.1亿公顷,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相当于耕地面积的4倍、森林面积的3.6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一直承担着牧业生产、牧民就业、文化传承、生态维护、民族交融等重大使命。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丰富,品质极佳,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和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为草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袤的草原、特色的文化为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丰富,品质极佳。内蒙古是我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等著名的大草原。草原文化在服饰、饮食、住宿等方面均有其自己的特色。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和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为草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内蒙古具有完美的草原旅游自然环境,在全国多数地区经过了工业化洗礼后,就旅游环境资源来说,有着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发展旅游前景广阔,是—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游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下,崇尚大自然,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古朴自然的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需求,对异地文化习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内蒙古草原这—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正好迎合了现代游客的心理需求。
3、在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下,草原旅游不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内蒙古历史悠久,但留存的显性实体不多,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交通条件不具有支撑大众化观光旅游的条件。然而,在我国旅游市场进人由观光向度假旅游的转型时期,草原旅游的比较优势将会体现出来。
4、内蒙古草原旅游正处于—个起步时期,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市场发育仅仅限于周边地区;旅游产品不成体系,市场定位不清晰,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旅游产品单—且相对景点分散,旅游服务质量还待提升。 【详细】
多彩文化促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阿尔山市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近年来,阿尔山市文联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当地旅游文化内涵,整合了旅游文化资源,提升了旅游城市文化品位,助推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该文联成立3年来,先后成立了书画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暨民间艺术培训基地等专业协会组织,并主动与中国冰雪画派联系,建立起中国冰雪画派创作基地,为不同门类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智的良好平台,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3年来,全市已有200余名文艺爱好者被吸收为各协会会员。 【详细】
内蒙古盛乐芍药旅游节3万株芍药花香醉游客
1日,为期20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盛乐芍药旅游节在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开幕,众多游客前来争睹芍药“芳容”、体验芍药花色香美艳的魅力。
据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巡视员马永胜介绍,“北魏故都”和林格尔县是我国芍药原产地之一,当地栽种芍药历史悠久。为进一步扩大芍药文化影响力,内蒙古旅游局和呼和浩特市政府主办、和林格尔县旅游局等部门承办内蒙古盛乐芍药旅游节,让更多游客了解芍药相关历史知识和文化。 【详细】
敕勒川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
曾经有着“塞外西湖”之称的哈素海,如今要“变身”成敕勒川文化旅游区。据介绍,为进一步弘扬敕勒川文化,我区决定在土默特左旗境内建设敕勒川文化旅游区,主要打造以民族文化为灵魂,旅游产业为支柱,以休闲农业、牧业、渔业为依托,集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观光娱乐、康体养生为一体的草原文化旅游区。 【详细】
我国首家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苏泊罕草原旅游景区开园迎客
我国首家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中国西部原生态游牧草原休闲度假胜地——苏泊罕草原旅游景区于5月18日盛大开园,广纳天下游客。
苏泊罕草原旅游景区,是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继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汉匈古道文化旅游景区之后,重磅打造的又一个文化旅游新品牌。该景区在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详细】
【草原旅游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是从全球看,旅游业正在进入“再经济化”的新阶段。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为应对经济减速、失业增加等发展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出口鼓励措施、国内产业振兴计划,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明确把发展旅游特别是入境旅游作为扩大出口、带动就业、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对于全国、对于内蒙古加快旅游业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步伐、加快建设草原旅游大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从国内看,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26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但我国每年人均出游次数只有发达国家的七分之一左右,市场发展空间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到2020年将达到50亿人次,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旅游业发展中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这为内蒙古旅游特别是草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三是从牧区看,草原旅游有望成为牧区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当前,我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三增一减”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在减畜的同时,又要同步做到牧区增草、牧业增产、牧民增收;草原正在从原来单一的牧业生产功能向生产与生态兼具、生态优先的综合功能转变。为适应草原功能的重大转型和有效破解“三增一减”的发展矛盾,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最近,国务院又审议通过了《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这都为我们谋划草原旅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以乡村旅游为例,近几年在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的积极引导推动下,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开展旅游的乡村5.3万个,农家乐150万家;乡村旅游人数达4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从旅游直接受益的农民达15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与乡村旅游相比,我国草原旅游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独特,在维护牧区稳定上更加综合,在生态效益上更加突出,在就业增收上效果更加明显。可以相信,乡村旅游之于农村农民、森林旅游之于林区林工能够做到的,草原旅游之于牧区牧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效果会更好。【详细】
【草原旅游业将如何发展】
布小林:努力推进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建设
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旅游业发展正面临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自治区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塑造地区文明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促进内蒙古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自治区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国家部署,今年初,自治区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国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和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详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结合发展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利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领域不宽广、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为此,一是要建立与完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机制的如与文化、外宣、文物等部门的机制要发挥积极作用,需要而还没有建立机制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二是要制定规划。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地区要制定专门的旅游规划,旅游部门应派专家组帮助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三是要政策扶持。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有关推进文化旅游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宏观指导。各级旅游部门在制订和修订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基层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指导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详细】
进一步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原旅游开发
一是要明确发展定位,着力建设“旅游促进牧区经济转型示范区”。近几年,内蒙古利用毗邻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主攻京津旅游市场,草原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已经为国内游客所熟知和喜爱,更重要的是当地牧民已经从发展草原旅游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下一步,草原旅游的发展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要进一步吸纳各方资源和力量,就必须明确草原旅游在内蒙古、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定位,着力建设若干个“旅游促进牧区经济转型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旅游特点的牧区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二是要明确主体功能分区,科学引导草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我国草原旅游资源大部分都属于“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发展草原旅游绝不意味着一哄而上搞旅游,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敏感性,科学判断资源承载力。在下一步发展中,建议进一步明确牧区主体功能分区,做到大保护、小规划和点开发,在功能上,要应生态则生态,宜生产则生产;在生产布局上,要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旅游则旅游。科学编制牧区草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确保绿色产业,绿色发展。 【详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