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雷艳军
“你们应该拍马,马是吉祥动物。”在伊和乌拉嘎查(嘎查就是村的意思)附近大青山脚下的海拉尔河畔夏季牧场,蓝天白云下,绿到天边的草原散珠般滚落着羊群、牛群和马群,骑马放牧的红脸膛牧民朝我们喊道。
8月5日,参加全国省区市党报夜班工作研讨会的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生态扶贫牧民新村后,又到附近的牧场参观。来这个著名草原的游客不少,他们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跟着白色羊群、黑白花牛群拍照。比起棕色马群,羊群、牛群好看又能卖好价钱,为什么牧民仍偏爱于马。“这里山环水绕,地势平缓,水草肥美,当年成吉思汗的军队在这一带大规模养战马。他们有策马扬鞭的豪情。”听了当地宣传部同志的介绍,我明白了,原来这里面沉淀着一段驰骋征战的历史情怀。
在草原旅游,到处都透着民族文化气息:且不说蒙古包、民族歌舞和民俗表演、烤全羊大餐……就是不经意中都会时时触碰到:亲切地唤我姐姐的蒙古族汉子,阻止我登上大青山顶,因为那里有神圣的敖包。按照当地习俗,女人是不能进入山顶祭拜圣地的。我发现,当地的女官员也默默遵守这个习俗规定,停留在距山顶稍低一点的地方,那有一根木杆做的简易敖包,据说是专门供女性祭拜的。还有,接待我们的各级官员全部穿民族服装,透出一种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旗宣传部女部长乌兰告诉我,为了与草原绿色相配,今天特地穿紫色的蒙古袍;冬天就会选绿色等色彩明亮的。她有差不多20件蒙古袍,不仅公务接待穿,平时和节庆也会穿民族服装。在内蒙古,这种处处彰显的民族文化自信,在发展旅游业上也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
比如,我们采访的新巴尔虎左旗,凭借“边境旗、民族旗”等特点,近年来以创建巴尔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为抓手,主打生态游、跨境游、文化游三个品牌,将民族文化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去年以来,共接待游客5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
而呼伦贝尔市2015年安排的26项旅游节庆活动中,多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项目更是扑面而来:鄂温克旗丰收会,新巴尔虎左旗的“伊木嫩节”,陈巴尔虎旗的祭祀敖包活动,鄂伦春篝火节,鄂温克旗瑟宾节,达斡尔斡包节,宝格德乌拉民俗祭祀盛会,巴尔虎文化旅游艺术节,牙克石骑马节,达斡尔曲棍球节,达斡尔鲁日格勒节,新巴尔虎左旗人民那达慕,新左旗秋季法会,呼伦贝尔第三届乡村旅游节暨扎兰屯第七届采摘节,2015-2016中国冰雪那达慕系列活动,呼伦贝尔骆驼文化节,达斡尔族冰钓节,2015中国冰雪那达慕暨呼伦贝尔第七届金龙山滑雪节·“金龙山杯”大众滑雪赛,鄂伦春冰雪伊萨仁……这样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势头,令人称奇。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摇篮的呼伦贝尔,该市着力打造呼伦贝尔草原国家公园、额尔古纳旅游区、扎兰屯秀水休闲度假旅游区、鄂伦春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5个国家5A级景区,用“历史呼伦贝尔”“文化呼伦贝尔”“冰雪呼伦贝尔”“美食呼伦贝尔”“原生态呼伦贝尔”“多民俗呼伦贝尔”“国际性呼伦贝尔”等一系列名片,展示着自己独有的魅力。今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20万人次(不含一日游,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9%;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12.55亿元,同比增长12.8%。
相比之下,我区最主要的边境城市崇左市今年1-6月累计接待游客虽有778.55万人次,但实现旅游总收入仅61.48亿元。两地旅游业发展差距一目了然。
透着浓浓民族民俗文化味的草原旅游,让游人不但领略了这里游牧文明和神秘的森林狩猎文化,更为这片大地散发出的一种从容、沉稳雍容的气息所陶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